2015年6月11日 星期四

都蘭溪調查--1040516


踏查心得跳過了四月份的踏查記錄,因為我這副皮囊故障,折騰了兩個禮拜,所以四月份的野溪調查請假沒有參加

野溪夥伴四月份走了都蘭溪的出海口至都蘭橋段,五月份就先進入都蘭橋以上的河段

都蘭橋旁的小路,竟然有鐵將軍把關









台11線都蘭橋下,旁邊有小塊農作開墾地;如果從剛才鐵將軍把守的鐵門算起,一路向下到橋底,都蘭溪原有的河川地寬度絕對在50公尺以上

這一段路無法下切河床

河階地都已經過農業開墾,但這其實是河川氾濫時的洪氾區域


這是舊台11線的橋樑,從這裡就可以進入都蘭溪,五月的都蘭溪溪水算豐沛的, 橋下有一段高大固床工,應該是,想當然是要保護橋樑的工事,固床工形成瀑布,上游被砂石填滿形成水深40~50公分深的靜水區,這是堅固的固床工容易形成的現象,就像一階一階的湖泊一般,自然溪流不是這樣的

 都蘭溪兩旁植物遮蔭良好,幾乎都不容易看到溪旁堤岸,觀察固床工的寬度,被堤岸限制的溪流寬度約在10公尺左右

固床工剛建好時,溪床上可見的部分一定沒有這麼高,一階一階的固床工,水的力量會將2座固床工之間的溪床理平

數十年前的固床思維,有沒有機會反思它的不正確

都蘭溪其實是極為適合溯溪觀察的溪流,有不錯的水量,還可以看到水生生物,從高大的樹木到水草皆有,地點又容易接近,唯有早期的工程只從防災的角度考量,將一條充滿生機的溪流改造成不容易親近的溪流

這幾條溪的踏查發現,在中下游,固床工幾乎是斬斷溪流生命的最大殺手
在這一段固床工前觀察水中生物,看見了一小群大概5指寬溪哥徘徊在固床工的小瀑布前,躍出水面,想要跳過固床工,大概只能躍起20公分高左右,試了幾次都失敗,就放棄了
水中生物在溪流中上下游移動,是再正常不過的行為,人為設施沒為溪流生物考量,認為只要一窪水塘,水中生物便可生活,設想的就如水族箱一般

這是野溪調查以來,第一次實地看見溪魚表現上
溯的行為














 

切過都蘭溪右側堤防,有一農家,養了許多雞鴨鵝,種了多樣的果樹作物,還有一窪池塘;這是一原住民農家,野溪夥伴好奇的問東問西,這是一種傳統的接近自給自足的生活

離開農家,看到林務局的告示,才知道這是一塊林務局的國有地,農家其實是佔用國有地,林務局公告收回
這一塊位於溪畔的低地,如果不是堤防的興建,其實就是行水區,看這樣的狀況,或許公部門可思考拆掉堤防,讓水流進入低地,營造濕地的出現,又可減緩洪峰的經過都蘭橋,或許都蘭溪的再生就在此處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