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是專為黃老師預留的幸福之橋,橋是幸橋,橋下的生物可不見得幸運,因為這是踏勘過的野溪中水泥化最嚴重的溪流,我想不出可以用什麼詞彙來形容(冊讀不多,太困難了)
在郡界遊憩區停好車,就看見了這幅都蘭踏浪步道標示看板,應該是遺跡的告示牌吧,根本看不到遺跡了;縣府當初建設海岸步道時,荒野就提出不應該在海岸興建步道,不管是水泥或者木棧道,東海岸面臨颱風暴潮,工程本來就不應該進入感潮區的;不用一年,在潮與風的合力下,盡付東流
北望金樽漁港,遠處冒出都蘭山 |
南望猴子山 |
我們先在出海口做淨灘,幸橋溪出海口滿佈巨石,遠處的海灘就不見大石頭了,這應該也是幸橋溪的真實面貌,在大石頭間的廢棄物並不多,應該可以判斷上游較不存在人的活動,倒是海邊休閒或着釣魚人留下的塑膠類垃圾較多
塑膠革命以來,人類在陸地生活所製造的塑膠垃圾,才幾十年的時間,已經累積到佔了地球70%的海洋都已發出警訊的地步,塑膠進入海洋,無法再保持其塑成形的外觀,在陽光分解及海浪沖襲的作用下,將不斷崩解其外型,越來越小,小到人類再也無法回收他,而這也就是塑膠最可怕的地方,他將化身食物鏈中的一份子,影響著你,影響著你的子子孫孫
這絕非危言聳聽
在幸橋下...觀察 |
在幸橋下,黃老師開始與大家討論起眼前的結構
正前方橫躺著巨大的懸空的固床工,右前方牛樟站在平台上,那是橋孔下原施作的河底水流面;一切都不一樣了,這裡面已經完全看不到工程原設計者想法的落實點在哪裡,只看到,河川要回了屬於他的彎折跳動路面,這到底花了多久的時間呢
所站之處,離橋約20公尺,幾乎與橋面同高,卻有落差8公尺以上 |
站在固床工下,連黃老師都渺小了起來,淘空的高度在5公尺左右,兩邊的堤岸坡腳也都已被水流清走;東海岸的溪流大都長度不長,野溪常是2~3公里間的小溪流,造成的衝激就遠不是人為工程可限制的
在幸橋下,固床工是為了保護橋樑的安全所建造,似乎是件不得不然的工程,不然橋樑會失掉保護,可能造成的傷害更大;這是似是而非的看法
從幸橋以上幾十公尺之內十數條固床工,就是因為遷就原設計在橋下的過水面,防止水流刷深河道,這從開端的設計想法就錯了;為什麼要防止刷深河道呢?幸橋下並無中間落墩啊!如果是為了防止衝激兩旁橋座,當初設計時可將橋座內移入陸岸中啊!
只要小細節的更動,整條溪流數十條的固床工完全不用建造;不會有固床工被沖毀.掏掉,不會有堤岸被淘空,不會有持續不斷的永續搶救工程
台東荒野野溪小組面對這不當工程,我們除了做成記錄,讓大家知道不當的工程不但沒有防災的作用,浪費公帑盡做破壞環境之事,生態.生命及景觀是野溪工程不能忽視的環節
從本月開始, 野溪小組新伙伴珊瑚蟲的加入,我們將會出現野溪空拍攝影,對整體的瞭解野溪狀態,更有幫助
幸橋溪與台11線附近野溪空拍
---大冠鷲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