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6月6日 星期六

漁橋溪(都蘭五號圳)調查1040329


這次是野溪調查的第六個月,越來越接近都蘭,漁橋已經在水往上流風景區的旁邊,水往上流算是台東非常知名的風景區,我是台東出生的台東人,但水往上流以前卻從未來過,也不知道水到底要怎麼往上流;不見得是沒有好奇心,而是我這人啊,不喜歡往人多的地方擠,這幾年水往上流幾乎變成陸客專屬,我就更沒有意願光臨了,如果不是野溪調查的話。

這樣的觀點似乎充滿對中國觀光客的歧視(沒來由的優越感),好像他們把環境都給毀壞了,台諺"生雞蛋無,放雞屎有",回頭看看東海岸任一不知名小路,通向溪流,通向海邊,充滿了生活垃圾與事業廢棄物,可能隨手丟棄,可能蓄意傾倒,擁有並生活在台灣這塊土地的人,也並沒有比較珍惜愛護這塊土地



台11線跨過溪流的橋曰漁橋,就稱呼他漁橋溪,橋取名漁,到底是此溪魚很多,所以漁人很多,還是新建橋時已看不到魚了;我是正港菜英文,魚是fish,fish是漁嗎

這條溪流在地圖上顯示的名是都蘭五號圳,看起來是水利灌溉設施,為什麼

日冕帶來了兩位服務於國小的年輕特教老師,參與我們的野溪調查,就從出海口的撿拾垃圾,記錄海廢開始













出海口南望

出海口北望都蘭鼻
距離開始調查的黑髮溪越來越遠,我們的資料也累積的越來越多,我們該怎麼使用呢!這才是真正的考驗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漁橋溪出海口佈滿非常漂亮的大石,砂岩.礫岩等等,各種顏色,應該都是溪流沖刷下來的,小小的溪流只在颱風豪雨時才有較豐沛的水量,卻能將這麼大的石塊從山上搬運而來,只能敬畏自然力量的神奇;而我們溯溪,觀察,紀錄,台東面對太平洋畔的自然美麗此刻就在我們腳下。







窄窄的漁橋溪出海口,可以看見些許魚蝦蟹,因為溪床高於海平面,不知漲潮時是否溪海可以相見,這一段的兩岸植被算不錯的,大致都是禾本科的草相


走離海邊不到50公尺,便見到了這龐大橫躺在溪床的水泥工事,原以為是固床工,深究才知是攔河堰,二道高低跌水設計,突出於河床面該有3公尺左右,這一道天塹對大部分的魚類,就是在此止步的告示
攔河堰的抽水站,或許這就是都蘭五號圳的來由,只是想不通,這又不是人工河道,怎會有這樣的命名

所有大自然的資源,人如果想要取用,就可以取用,概念裡不存在與其他生物共存的想法;更何況這已經是河川出海口,不取而用之,溪水就流進大海了,多浪費....

攔河堰之上的溪床因為被水泥工事抬高,這一段水流平緩,兩岸林相植被完整,有大樹遮陰,有野草深入溪床,但幾乎看不到魚類,與攔河堰下方水域相比,就如游泳池一般乾淨
這一個工事就是很明顯的橫斷,阻斷大部分生物在溪流裡移動,我想,這個工程如果現在設計發包,野溪小組該用什麼說法來反對這粗暴的工程
這一段路走來相當愉快輕鬆,就算在豔陽天也不覺躁熱
3月份的台東,還未進入雨季,溪床還有淺淺流水,可見上游狀況應該不錯
兩旁的河岸高於溪床5~10公尺以上,自然河床寬度也在20~30公尺,中間流水常流的寬度2~3公尺,這樣方式的溪流就是存在著自然的變動,自然的和諧

圖片上方的橋樑就是漁橋




鑽過了台九線,一道的攔砂壩橫在眼前,一路走來的林蔭水路在此終止;

這一段的攔砂壩或跌水工應該是以現地石塊加水泥構成,不像是以往調查過的水保局工程,可能是農田水利會發包的

像是固床工的作用,又密集的有跌水的作用;這一段的溪流已見不到水,可是因為剛走過的下游及上游有水,可見溪水已變成伏流
為什麼
因為攔砂壩阻擋溪石,墊高河床,當水量不豐的季節,溪水會滲入透水良好的溪床,流在不透水層或著岩層上,溪床上是看不見水的






在到達舊台11線橋之前,短短的距離,竟有13道固床工事
試想
如果沒有這些工事,河川會如何!
 換了其他的作法,河川會如何!
大家來想一想

古早以前,物資缺乏的年代,河川防災工程幾乎都以現地資材利用,石塊.木材.竹材等,甚至是種樹.種竹來引導或限制河川流路,河水很容易在溪床中自然的營造各式水文環境,例如平流.淺瀨.急瀑.深潭等;後來資源充裕了,河川的構造物即趨於單一化,只剩水泥,任何構造物都以水泥構成.舉著防災及維護生命財產安全的大旗,野溪變成傾倒水泥的棄土場,全面的不知景觀為何物,全面的不理會其他生物的生命...悲哀啊



看見了舊台11線,也就是經過水往上流的道路橋樑,橋下保護橋墩的固床工事,就像萬里長城一般的橫斷整條溪流,只有這樣的方法嗎!我看見巨大的工事下兩旁還是被沖刷淘空啊!到底是怎樣的思維可以設計建造這樣的工程
走回出海口,遠遠的看見海那一邊的怪獸飯店
噁心一下
"大水沖倒龍王廟"















珊瑚蟲的漁橋溪空拍





---大冠鷲

1 則留言:

  1. 104年7、8月藤橋溪探訪心得
    藤橋溪的下游河段,河岸有小規模的開發利用,河段有固床工的工程,但整體而言,河川仍保有較自然的風貌,溪水也還清澈潔淨,河岸邊的泥灘上有野生動物的足跡。
    藤橋溪上游河段(台11線公路以西河段),除了水泥工程截流溪水灌溉,幾乎沒有河川工程,整條溪段維持很自然的面貌。河岸邊的地質多呈現鬆軟的泥岩,溪水清澈,沿途遇到棲息溪流的日本樹蛙、褐樹蛙,河岸邊聽到貢德氏赤蛙的鳴叫,溪流中的魚類數量很多,也見到許多螺類,河岸邊泥灘仍可發現野生動物足跡。
    整體而言,藤橋溪是一條保有自然原貌的河川,或許因為附近聚落少,而且河岸開發利用情形較少,因此溪流的相關工程也較少。
    溪流的許多工程,大多因為人們與河爭地,因此需要人為工程阻擋。建物、耕地侵占行水區造成水流斷面減少,使溪水在該河段高漲。當豪雨造成河川氾濫時,溪水會找回她原本的地盤,所有人為的工程可能遭沖毀。政府再度投注大量經費再行水區施工,許多錢就這麼浪費了。
    東海岸有許多具有特色的小溪流,如果當地部落能夠維持她自然的面貌,將它視為資產,發展小規模的生態旅遊,將是很不錯的發展方向。

    回覆刪除